什麼是結構型金融商品?一次搞懂保本型 vs 不保本型!

在銀行或理專介紹商品時,你可能聽過這種話:
「這是結構型商品,有機會比定存利息高很多哦,而且還有機會保本!」
但,到底什麼是「結構型商品」?真的能高配息又保本嗎?

一、什麼是結構型金融商品?

結構型商品(Structured Product)是一種結合「固定收益商品」和「衍生性金融商品」結合的投資工具。

目的是滿足投資人同時想要:

  • 穩定收入(像債券或定存)
  • 又想參與市場成長機會(像股票或指數)

舉個例子,你可以想像它是一個鐵盒,裡面有:

  • 一份「債券」(保障本金或穩定配息)
  • 加上一點「選擇權」(押注市場上漲或下跌,賺取額外收益)

二、保本型 vs 不保本型商品有什麼不同?

✅ 保本型結構商品:比較穩健

  • 通常是「債券 + 買進選擇權」。
  • 商品到期後本金會有100%保障。
  • 投資期間通常較長。
  • 適合保守型投資人。

🔸 舉例:PGN(保本型債券)

⚠️ 不保本型結構商品:潛在報酬高,但風險也大

  • 通常是「債券 + 賣出選擇權」。
  • 用收來的權利金來提高配息,但賣方要承擔風險。
  • 若標的下跌,可能會賠到本金,在最差情境中將有較大虧損。
  • 適合懂市場、有一定風險承受力的進階投資人。

🔸 常見不保本商品:

商品類型 組成方式 特性
ELN 股權連結型債券 零息債券 + 賣出選擇權 收權利金,高風險高報酬
FCN 固定配息商品 債券 + 選擇權 + 固定配息 每月給息,有保護條件
DRAN區間計息商品 債券 + 選擇權 + 每日觀察計息 只在指定價格區間內計息

三、結構型商品的主要風險有哪些?

雖然商品設計聽起來很吸引人,但也潛藏不少風險:

風險類型 說明
🔁 流動性風險 商品通常不能在市場上自由賣出,只能找期貨公司解約
📉 連結標的風險 商品表現完全依賴股票、指數或ETF等標的,波動大
🔁 提前終止風險 商品可能被期貨公司提前終止(通常對投資人不利)
💳 信用風險 期貨公司若倒閉,投資人可能損失100%本金
📈 利率風險 市場利率變動會影響債券價值
🌍 匯兌、國家風險等其他 外幣波動或政治經濟風險都可能影響報酬

✅ 結構型商品可以買嗎?

答案是:可以,但要弄清楚自己買的是什麼、風險在哪。

  • ✅ 保本型商品:類似定存,可以列入資產的一部分配置。
  • ❗ 不保本型商品:適合有經驗、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人。

📘 小案例:阿群的穩健配置策略

阿群是一位35歲的財會主管,手上有一筆 100 萬元閒置資金,預計一年內用不到。他希望能比定存多一點報酬,但又不想太冒險。

投資顧問推薦他一檔 FCN 商品,特點如下:

  • 連結標的:台灣50 ETF
  • 產品期限:6 個月
  • 每月固定配息:0.8%,年化9.6%
  • 若 ETF 不跌破下限價,到期可100%領回本金

阿群的決策分析:

項目 阿群的做法
了解商品結構 他明白 FCN 是靠賣出選擇權產生收益,有下限保護但不保本
控制投入比例 他只投資 30 萬元,剩下資產仍保守放定存或ETF
認清風險 他清楚知道若標的大跌,可能會拿回股票而非現金
投資目的明確 他只是希望短期增加收益,不是孤注一擲賺快錢

6個月後結果:

台灣50沒大跌,阿群順利拿回本金 + 每月配息,共多賺了 14,400 元(0.8% × 6 × 30萬)

✅ 總結

結構型商品不是好壞的問題,而是你對它的理解是否足夠、使用方式正確與否。

  • 想穩穩賺 → 可考慮保本型。
  • 想提高收益 → 可以用一小部分資產配置不保本型,但要充分理解風險。